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搜 索

外媒热议中国7月经济数据

2010-08-13  新闻来源: 新华国际  新闻作者:   新闻编辑: Elaine

  《环球时报》8月12日发表题为《外媒热议中国7月经济数据》文章,全文如下:

  中国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了7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同比上涨 3.3%,创年内最高;而工业增加值则同比增加13.4%,增速创年内最低。对于这“一高一低”的两组数据,西方媒体称,中国经济放缓已“确定无疑”,同时,物价上涨则让中国全年3%的通胀“红线”遭遇挑战。不过,中国专家 11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期性因素是造成CPI冲高的原因,从长期看,全年实现3%的目标不会有问题。尽管中国经济增速在放缓,但并没有大幅下滑,这是政策主动调控的结果,有利于中国经济更加健康地运行。

  CPI冲击3%“红线”

  根据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7月份CPI同比上涨3.3%,涨幅比上个月扩大0.4个百分点;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增速比上个月回落0.3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 (PPI)则同比上涨4.8%,继续出现回落。

  美联社的报道认为,中国7月经济数据进一步印证了经济增速放缓趋势。此外,中国7月份CPI首次冲上3%,高居不下的物价部分来自于自然灾害。报道认为,肆虐的洪水令中国不少地方粮食歉收,加上国际粮价同步飙升,这自然拉高了中国的通胀率。

  英国广播公司(BBC)11日的报道则说,7月中国食品价格涨幅达6.8%,对通胀率上升影响最大。同时,零售和工业投资开始降温。报道认为,这和中国此前关闭落后产能、减少刺激经济措施、遏制银行贷款增长有关。英国《金融时报》则说,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只是在“降温”,而不会“‘大跳水”,中国经济在“软着陆。”

  不过,美联社的评论表示,经济降温使中国进口增长的势头减弱,已有经济学家担心,中国经济降温,尤其是进口停滞不前,也许会拖慢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路透社的分析则提醒人们,中国经济降温已开始影响其能源需求,这将对中东和非洲某些原油出口大国的经济造成影响。

  或放松部分调控措施

  路透社表示,结合7月份其他经济数据看,现在中国监管层可能要重新考量宏观政策的调控基调,否则中国经济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增速回落风险。彭博社则援引摩根斯坦利的分析认为,中国经济总的来说势头良好,属于软着陆范畴,摩根斯坦利预计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会稳定在9%左右。

  《华尔街日报》11日援引美林银行分析家的话称,从7月份中国经济数据中看不出硬着陆的迹象。但另一些经济学家,如荷兰国际集团的帕克莎则认为,需求的放缓可能令中国政府担心GDP教据,从而再度采取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分析师认为,尽管7月通胀率创新高,但主要由偶发因素造成,最终年通胀率仍可大体维持在3%的目标控制线附近。

  《金融时报》分析说,中国经济正从潜在过热转向适度减速,但速度有些出乎意料,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呼吁放宽部分管制措施,以防止经济降温过度。此外,部分人担心过快的经济降温,也许会削弱政府扶持经济的能力。对于宏观政策可能趋于宽松的猜测,也让11日的中国股市出现0.47%的上涨。

  中国应抛弃“高增长偏好”

  中国银河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11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翘尾现象”和季节性因素导致7月CPI增幅较大,但全年保持3%的CPI“红线”应该不会有问题。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则对记者表示,7 月份CPI创年内新高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年初以来,灾害频发,对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造成影响。估计下半年CPI可以稳定在这样的水平。

  左小蕾认为,7月份经济数据印证了经济增速放缓的说法,放缓的态势是趋稳的,没有大幅下滑。蔡志洲则认为,工业增加值继续出现回落, PPI指数也出现回落,显示出产能过剩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下半年经济增速肯定会略微回落,不过对此大可不必担心,以中国的经济规模,增速达到8%就够了。

  对于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专家都认为不会有很大变动。蔡志洲表示,中国现在应该利用全球经济复苏的机会,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建立今后长期增长的稳固基础。左小蕾则认为,下半年结构调整的政策还会坚持,货币政策最多是进行动态微调。她提醒说,中国一定不要有“高增长偏好”,政策要保持一份冷静,对经济长期持续增长能带来更大好处。

[NextPage]

图片新闻

MORE >

数看车型

MORE >

数看卡车

数看客车

品牌查看

MORE >

卡车品牌

客车品牌

热点新闻

MORE >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专题报道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