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搜 索

上汽打造自主创新体系竞争力巨额资金强攻“核心技术”

2011-09-27  新闻来源:中国汽车研究网  新闻作者:   新闻编辑: 杨林

  "上汽乘用车正在打造一款出于新平台的高端轿车,某种意义上,这将是中国汽车企业自己打造的全新平台。"面对汽车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知情人士透露了上汽自主品牌未来的系列产品布局。

  过去5年中,上汽集团旗下上汽乘用车公司坚持正向研发路线和建立属于自己的完整研发体系,在国内外建设成了上海、南京和伯明翰三个技术中心,形成了"中国首创、上海主导、英国联动"的模式。

  如今,上汽乘用车基本完成对海外技术资源的整合和吸收,现在进入全新的"创新阶段。"上汽乘用车有意在技术研发方面继续加码,前期投资230亿,之后将追加投资222亿继续投入汽车"核心技术"研发,上汽技术中心的强大将为上汽国际化道路提供发展保障。

  锻造自主研发体系

  2006年上汽自主品牌成立,技术路线上面临的是走同行老路"模仿抄袭",还是走集成创新两条道路的选择。作为中国领先的汽车企业,上汽在技术研发道路的选择只有一条:打造属于自己的研发体系。

  在这种发展思路下,上汽经过5年多的时间在国内外建设了三个技术中心:上海,南京与英国伯明翰。

  据了解,上海技术中心有1800名工程师,承担产品全过程的研发工作,是产品研发的主体,整个技术中心投资40亿,涵盖了所有整车开发需要的设备,2014年完成时,将成为全亚洲最大的整车开发中心之一;英国技术中心拥有原罗孚首席工程师和全部研发骨干,现已发展为300人,大部分员工从业经验都有25年以上,承担了产品前期和概念设计阶段的开发。依靠自身打造的自主研发体系,上汽乘用车相继推出荣威W5、荣威550、荣威350和MG6、MG3,各个车型均获得超过预期的成功。

  今年6月份,国家领导在英国伯明翰视察了上汽旗下MG汽车英国有限公司,高度赞扬了上汽的研发模式,表示MG6汽车项目创造了"英国设计、中国生产、英国组装"的崭新模式,有效利用了中国的资金、劳动力和市场,以及英国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优势互补。

  "123"计划创新体系

  如果说上汽过去5年完成三大研发中心布局,那么在支撑上汽未来发展中是对原有资源的创新,上汽内部也不断强调自主创新体系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陈志鑫表示,我们关注的不仅是销量。我们需要一条持续的、全方位的、创新驱动的道路。

  上汽乘用车内部提出"自主创新体系"的"1、2、3"计划,其中包括:1个目标:打造具备 "核心竞争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的中国汽车强势自主品牌;2个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两个软实力,是发展的基础;3个优势:研发优势、制造优势、服务优势,是硬实力,是发展的支柱。

  陈志鑫解释说,上汽在坚持"青出于蓝"的学习能力和"青胜于蓝"的创新能力的同时,借助上汽在研发、制造和服务上的3大优势,定能实现上汽"创新打造具备核心竞争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中国汽车强势自主品牌"的目标。

  巨额资金投向正向研发

  在谈到上汽乘用车的未来定位,陈志鑫在公开场合表示,"上汽要做自主品牌标杆。"

  据了解,为了打造强势自主品牌,上汽初期投入了230亿元,"十二五"期间,上海汽车还将投入222亿元,到2015年全部投入要达450亿元。研发方面,至2013年上海汽车研发中心要投入44亿,现在已经投入了13亿,目标是要建成中国最大最强的技术中心。

  原上海大众开发部总经理、现任上海汽车乘用车公司总工程师、上海汽车技术中心副主任张觉慧表示,"我们从来不做逆向开发。因为拿别人的产品来做逆向开发不可能掌握真正的关键技术,只能依葫芦画瓢;而且做逆向开发,很有可能把不好的设计也带过来。"

  陈志鑫透露,在中国合资企业的研发能力主要集中在车身研发,像底盘研发这样的关键技术基本没有,这些是跨国企业技术垄断的"黑匣子"。而上汽通过自身研发投入,到2015年建成完全独立的整车自主研发体系。

  上汽乘用车通过正向研发在产业链体系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强。据了解,上海汽车自主研发的双离合变速箱预计将于明年投产;后续还会有与通用方面合作的1.0L-1.4L小排量发动机投产;与德国FEV发动机公司合作的2.0L-2.4L发动机也即将采用全直喷增压技术。

  通过正向研发,上汽把自主研发的发动机装到自己设计的车型上,上汽正在打破跨国企业控制的平台技术,上汽也正形成属于上汽的强大研发和制造体系。

[NextPage]

图片新闻

MORE >

数看车型

MORE >

数看卡车

数看客车

品牌查看

MORE >

卡车品牌

客车品牌

热点新闻

MORE >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专题报道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