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搜 索

重卡合资之风云录

2011-11-01  新闻来源:卡车周刊  新闻作者:   新闻编辑: 元先生

  在轿车领域,合资进行得较为成功,中国市场上主流的轿车产品是挂着国外的LOGO,大部分的中高端市场为合资品牌所分享,国产自主品牌只能打差异化和性价比,在边缘市场寻求发展的机会。

  在卡车特别是重卡领域则又是另外一种风景:国产品牌占领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国外品牌只能在少数细分市场和高端市场有所斩获。与轿车领域合资品牌不同,中国的自主品牌卡车企业在“市场换技术”方面做的更好。

  相对于国内主流品牌动辄十余万的销量,每年国外重卡进入中国的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重卡领域的合资企业也都刚起步。他们能否像轿车的合资企业那样发展的顺风顺水呢?在这个重卡纷纷合资,合作方兴未艾的时候,记者特总结归纳以往的合资经验教训,分析下重卡合资企业将来发展方向。

  合资的经验教训

  商用车领域的合资,有些是轰轰烈烈地开始,悄无人息地结束,比如华沃卡车公司;有的是一直不温不火地发展,比如杭州日产柴,目前仍坚持小规模高端化,主要以CKD方式生产,日产柴好像不愿意想日野这个日本老乡那样扩大国产化率,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合资的经验里面,有一点是不要和军工企业合资。沈飞日野、贵航云雀、三江雷诺都是和军工企业合资失败的范例。因为和大多数的企业不同的是,军工企业不是以盈利为第一目的。军工企业的第一任务是军事保障,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仍然是以计划生产方式经营的。显然这和外国企业的理念格格不入。很多军工企业有国家和政府的支持,生存有保障,不像很多外国卡车企业都是在数十年的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企业历史上充满了收购与被收购的惊醒动魄,这些让他们有强烈的求生和求发展意识。军工企业的最大使命是为保障国防安全提供产品。

  卡车合资企业的经验教训很多,重视中国市场的差异化,理解中国政策,产品本土化,员工归属感,这些都是有着很多现实的例子。在卡车进入国Ⅲ之前,东风康明斯公司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建设电喷发动机生产线,打算逐步关掉一些机械式油泵的发动机缸体缸盖加工线,满以为会在实行国Ⅲ排放后主要生产电喷机型。结果被EGR弄得措手不及,慌忙之间开发出“内置EGR”的机械式油泵的国Ⅲ产品。电喷发动机生产线闲置了几年,产能长期不饱和。

  产品本土化的重要性

  国外的优秀产品,拿到中国来不一定好卖;适合中国市场的,却不一定是国外最畅销的车型。这看似矛盾,确是现实。因为中国的国情不同,卡车用户对车的需求也不同。

  生产外资品牌,强调营销和产品,这是轿车合资企业的显着特征,也是轿车合资企业成功的法宝。但卡车行业却不是这样,卡车行业的合资有几种模式:部分合资和全面合资,使用国外LOGO和使用本土品牌LOGO。

  很多的合资企业源自最初的技术合作,许可证生产模式。比如曼和重汽就是这样。斯太尔是奥地利的卡车品牌,奥地利是个小国家,卡车工业发展水平不如德国、瑞典等发达国家。到现在也没有什么知名的产品,除了斯太尔。

  斯太尔可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奥地利本国并没有很大的销量,然而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却遍地开花,至今仍保持有顽强的生命力。其实当时中国在引进斯太尔时,同时考察了曼、奔驰等许多品牌的同时代产品,得出的结论是斯太尔并不是性能最先进质量最好的,然而它却是最简单可靠最易于生产的。换句话说,就是适合当时中国相对落后的机械制造加工业,适合中国国情,好生产,易维修。

  很多国外企业,至今都没明白这个道理。华沃公司生产的FH12,是当时的先进产品,然而没有中国重汽用沃尔沃淘汰驾驶室模具生产出来的HOWO更好卖,因为当时的HOWO更适合中国卡车用户对于高性价比的需求。

  固执与灵活共存

  外国人的坚持,包括对产品和主业的坚持,有时候甚至可以理解为固执。中国的灵活,则有市场的灵活和做法的变通。这足矣形成很有趣的对比。这个对比涉及产品、市场等多个方面。

  在襄阳试车场,广为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足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灵活:合资企业在做颠簸路段耐久测试时,要自备驾驶员,也就是外籍驾驶员。并非中国人不会开鹅卵石路面,而是中国试车手比较“灵活”,他们不愿意忍受长期枯燥的颠簸,经常趁人不注意就跑到平路上绕几圈,凑足颠簸试验的公里数。这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因此企业没办法,只好“进口”外籍试车员来做颠簸试验,他们比较固执,不会灵活,能够在鹅卵石路面上老老实实地把里程跑完。

  卡车作为生产资料,品牌形象不像轿车那样对用户具备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很多中国用户并不认识斯堪尼亚和曼,奔驰大家都认识,是因为奔驰轿车的影响力。但是国外企业仍然坚持自我,斯堪尼亚坚持不合资,要么独资,要么进口。纳威司达坚持长头卡车,正努力说服中国政府更改现行卡车整车长度的限制性法规。面对双前桥6X2牵引车的旺销,斯堪尼亚和沃尔沃坚持不把双前桥产品拿到中国——因为安全的考虑。

  在纳威司达的中国办事处,记者看到纳威司达针对印度市场推出的平头卡车,也许会把平头车型也带到中国的合资企业,目前正打算引进迈斯福系列发动机。这也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市场的适应。外国人对产品的坚持,只卖对的。而中国卡车企业经常是用户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非常灵活。也不能说谁对谁错,他们这样做都是有自己的原因。

  在市场方面,有些重卡企业的商务政策,灵活到一月一变。这是因为中国的卡车市场变化太快,企业也是不得已为之。在产品规划上,中国企业除了吨位的级别,还有档次和品系的划分,应对同一吨位级别的不同消费能力的用户,这种灵活措施在中国人看来很好理解也是顺利成章的,然而外国人可能觉得费解。

  坚持与灵活,也许要互相妥协、互相学习,才能成就一个在中国市场成功的重卡合资企业。

  Joint venture, keep moving!

[NextPage]

相关新闻

2020-12-22 16:17:58

首批20辆三一重卡交付全球知名啤酒品牌百威

12月18日,在百威温州新工厂开业典礼上,温州广亮物流20辆专为百威量身打造的三一重卡正式交付。热情大气的红色车身,既是百威品牌色也是三一重卡的经典色,三一重卡也将成为百威啤酒全国配送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20-10-10 17:42:38

三一重卡全新”正义版“新车首发上市,11台新车以旧换新免费赠用户

10月8日,作为本届音乐节的“第一道菜”——三一重卡六款新车首发上市,搭载三一道依发动机的王道385、王道465、王道525、搭载玉柴发动机的全新车型正义版480、正义版440、正义版400六款新车同时首发上市,标志着三一重卡产品矩阵进一步丰富,并正式进军燃气车市场。

2020-09-15 17:01:10

二十三位物流老板亲身体验自动驾驶,给出干线运输中司机、油耗、安全的解答……

近几年干线物流企业利润越来越薄,企业不断寻求方法来降本增效。物流车队最核心的成本结构是“33211”,即30%油耗,30%路桥费,20%司机成本,10%购车成本,以及10%的其他像维修、保养、保险异常等。

2020-08-17 15:39:35

降本增效 安全为先 2020中国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研讨会举行

8月16日,主题为“降本增效 安全为先”2020中国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研讨会在淄博召开,来自危化品运输行业相关专家围绕如何推动危化品运输降本增效展开讨论。会上,中国危化品运输安全联盟正式成立,联合上下游企业共筑造安全防线。

2020-08-06 17:36:26

佛山市国六补贴来了 购中重型货车最高补贴5000元

近日,佛山市商务局等四部门联合承办佛山“国六”汽车消费补贴上线媒体通气会,即日起,购车补贴正式在佛山扶持通平台进行申报和发放。

2020-07-13 16:38:47

陕汽重卡上半年在这4个细分市场拿下第一

截至六月底,陕汽重卡销售公司订单累计近10.4万辆,同比增长28.3%;销量累计近8.2万辆,同比增长7.1%,创历史新高。其中牵引车M3000经济型产品销量超2万辆,经济市场行业第一;专用车M3000标方经济型产品行业第一;自卸车轻量化产品快速导入市场。港口牵引车行业第一;砂石料运输车行业第一。强势完成“双过半”的目标。

2020-06-29 17:03:34

今年的中国重卡市场,销量将达到130万辆

根据中汽协会发布的数据,2020年4月份和5月份,我国重卡市场销量分别达到19.1万辆、17.9万辆,同比增长61%和66%,并且分别刷新了各自月份的历史记录;4月份的销量甚至还创下了全球重卡市场销量新高。2020年1-5月,我国重卡行业累计销量达到64.46万辆,同比增长17%。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6月份的重卡市场,大概率也将呈现同比增长态势。

2020-05-25 09:10:08

天然气重卡销量前4月大涨5成

2020年4月,我国天然气重卡市场销量达到2.35万辆,同比增长112%;2020年 4月份,重卡市场整体销量增速是61%。

2020-05-21 17:16:47

天然气重卡要涨价,工程车需求上涨?5月四川重卡市场表现如何?

5月份,我国重卡市场会延续4月的火爆程度吗?近日,针对这些问题,采访了四川省的部分重卡经销商,希望能“窥一斑而知全豹”。那么,截至到5月19日,四川重卡市场行情究竟怎样?什么车最好卖呢?

2020-01-02 14:34:21

徐工纯电动矿卡在西昌批量交付

近日,由徐工重卡携手攀枝花致尚物流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批量纯电动矿卡交车仪式在凉山州汽车城举办。本次交付的车辆为徐工自主研发的最新一代超长续航纯电动矿用自卸车

图片新闻

MORE >

数看车型

MORE >

数看卡车

数看客车

品牌查看

MORE >

卡车品牌

客车品牌

热点新闻

MORE >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专题报道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