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搜 索

宁波均胜子公司或接盘高田 零部件企业成海外并购主力军

2017-03-08  新闻来源:中国经营报  新闻作者:   新闻编辑: 毅轩

  愈演愈烈的高田“气囊门”事件或将激起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海外并购的又一个高潮。

  2月28日,日本汽车气囊制造商高田承认犯有欺诈行为,接受10亿美元罚款。

  有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是为高田的出售或重组扫清障碍。此外,背靠中国金主的美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利得(Key Safety Systems)成为中标日本高田收购案的最大热门。

  事实上,国内汽车零部件巨头早已活跃于海外并购市场,其中就包括美国百利得母公司——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600699.SH,以下简称“宁波均胜”)。

  宁波均胜公共传媒部总监陈阳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和智能化是汽车工业未来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而汽车电子零部件领域95%以上都被国外巨头垄断,要突破技术壁垒,必须走向国际化。”国内零部件企业海外并购已经成为近年来的一大趋势。但在实现资源整合的同时,较为集中的海外并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海外并购成主流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高田缺陷气囊问题在全球致死、致伤人数已超过百人,并因此引发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汽车召回事件。高田也因缺陷气囊陷入财务危机,亟待投资方解救。2016财年,公司净亏损达130亿日元(约合1.2亿美元),这已经是连续第二年亏损。

  今年2月,中国宁波均胜旗下的百利得公司成为收购高田的最大热门,另一家投资候选方瑞典奥托立夫因委员会的反垄断担忧而出局。

  资料显示,宁波均胜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全球化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主要致力于智能驾驶系统汽车安全系统、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研发和制造。

  近几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海外收购。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2016中国汽车行业对外投资报告》显示,自2013年起,三年间自主品牌汽车和零部件企业已完成海外并购交易共计60宗,涉及金额 17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163亿元),这一数字在2016年继续升高。从并购主体而言,零部件企业是海外收购的主力军,涉及交易在交易总量、总额方面分别占比七成和八成以上。

  高田并不是宁波均胜在海外的第一例收购。早在2011年,宁波均胜就以1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德国汽车零部件公司普瑞,此后,该公司又相继完成多起海外并购,并于2016年分别以9.2亿美元和1.8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汽车安全系统公司百利得和德国车载信息系统供应商道恩。如果成功收购高田,这将成为均胜涉及金额最大的一笔收购案。凭借这一宗宗收购,宁波均胜在技术方面有望成为本土零部件企业中的佼佼者。

  究其原因,与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相比,我国汽车制造业起步较晚,技术也相对落后。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重整车轻零件”的倾向使得零部件自主品牌陷入技术空心化的危机。

  2016年,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出台,明确了将锻造核心竞争力、提升自主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引领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宁波均胜副总裁唐宇新表示,仅仅依靠自主研发,不仅资本投入大、风险高,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超越同行。规模较大的零部件企业进行全球资源整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中国车企曾经试图通过与外国车企合资的形式学习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但事实证明,合资的方式难以获得对方的专利技术,得不偿失。“在此背景下,为弥补核心技术的短板,海外收购是最有效的方式。”汽车行业资深评论员、《汽车海外并购》主编水旭表示。

  机遇与挑战并存

  “品牌、技术、渠道。”水旭将中国零部件车企海外并购的目的概括为这六个字。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徐长明曾表示:“中国和海外企业,技术上的差距大概五年,管理上差距十年,文化上差距十五到二十年。”

  在业内人士看来,走并购之路,可以加速缩小上述差距。

  宁波均胜此前也曾坦言,收购德国普瑞等公司,收获的不仅是顶尖的核心技术,还有一丝不苟的德国标准。“普瑞对我们技术开发和管理理念的提升,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而得益于海外“精兵”的品牌和渠道优势,2016年上半年,宁波均胜实现营业收入59.51亿元,同比增长52.66%;净利润2.45亿元,同比增长30%。

  无独有偶,浙江万向集团在2012年收购美国电池制造商A123系统公司后,也借助A123的品牌优势和渠道网络成功打入多个跨国整车企业的供应体系。

  但另一方面,海外并购又是一把双刃剑。据水旭观察,全球金融危机让中国企业有了海外并购的良机,但每当有一个比较优质的标的物出现,“财大气粗”的中方企业经常出现哄抢的局面。“外方企业借机涨价,中方企业互相拆台。”陈阳也表示,在近几年的并购过程中,中方企业互相竞价的问题尤为明显。

  同时,水旭也表示,收购只是万里长城的第一步。“更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把优势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与中方企业原有业务发挥协同效应。”中外企业在文化基础、法律法规、商业环境、运营体系等方面均存在各种差异,如何结合双方的业务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整合计划,是关键一环。

  在以往的并购案中,中方企业急功近利的教训屡见不鲜。

  曾作为女王用车的罗孚在2004年被上汽收购后逐渐退出了英国市场。彼时上汽决定放弃英国这一欧洲汽车“桥头堡”或许是基于成本的考虑,但从10年后的今天来看,这一选择也使得荣威、罗孚、MG成为局限于上汽的自主品牌,再难打入欧洲市场。

  此外,也有中国车企在并购完成后急于拿到外方核心技术,忽视交流融合,导致中外管理人员产生激烈冲突,并购企业的优势资源难以发挥,最后两败俱伤的例子。

  唐宇新对此感触颇深:“德国人凡事都必须有周密计划,这与中国企业习惯于‘随机应变’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现在很多零部件并购是盲目的,缺乏战略考量。”陈阳告诉记者,“甚至一些房地产公司也在收购海外汽车配件。”行业跨度过大,又进一步增加了并购的风险。

  墙外开花墙内香

  除主观上追求海外企业在品牌、技术和渠道方面的优势外,中国零部件车企的海外并购客观上也提高了自主品牌整车集成、自主研发的能力。

  在水旭看来,当前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是“主车厂往外看,零部件往内看”,即零部件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将先进的技术引进国内,着力于需求量较大的国内市场;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借助低成本高质量的零部件提高整车品质,进军亚非拉以外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目前来看,这一客观效果已初见成效。

  根据日前英国品牌价值及战略咨询公司BrandFinance公布的2017年全球汽车品牌价值百强名单,中国有15个自主品牌入围。除了吉利、长安、江淮、北汽等原有品牌,哈弗、五菱、长城和宝骏也在今年崭露头角,杀进百强。“国内零部件和整车企业形成了一个相互呼应的闭环。”

  2017年,世界政治局势的变化势必会波及汽车行业的发展。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提高对华关税、英国脱欧的后续影响以及我国逐渐趋紧的外汇政策等一系列政治因素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海外战略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图片新闻

MORE >

数看车型

MORE >

数看卡车

数看客车

品牌查看

MORE >

卡车品牌

客车品牌

热点新闻

MORE >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专题报道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