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球汽车产业进入深度变革的关键时期。汽车技术、市场、政策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个大背景下,2020年1月10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召开了以“把握形势 聚焦转型 引领创新”为主题的年度大型论坛。此次论坛将讨论全球及中国汽车产业与市场发生的重大变革,转型方向与路径,中国有关汽车的政策走势以及市场驱动阶段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产业重组的机遇与竞争合作模式、电动汽车安全、核心技术突破、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顶层设计与规制创新等相关内容。
会议上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朱军发表了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朱军
各位朋友,下午好!虽然我来自上汽集团,但是里边的一些观点不完全代表集团。一些想法:
这个Gartner曲线最近很多人在用,一个新的技术出来从萌芽到成熟阶段会经历的一些过程,现在的时间点正好是去年补贴大幅度的退出以及国五、国六叠加的这些促销政策,引起新能源车销售第一次没有增长,过去都是以翻倍的速度来增长。对我们上汽来说也是这样,2018年自主乘用车将近10万辆的新能源车销量,去年大概只有五六万辆,因为有一些海外出口的情况,统计数据可能不一定一样。总的来看,到了一个拐点。接下来会怎么走?因为国家的规划是到2025年新能源车要占到25%,25%的比例按照我们的规模来看应该是年销量要到500万辆的新能源车,这个数量巨大。会不会达到这个目标?
规划得再好,我觉得能不能实现,还是看这个技术有没有竞争力。如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具备了很好的竞争力,可能会超越这个数字。如果没有优化,你规划的再好也没有用,除非用非市场的手段,比如更多的补贴或者更多的罚款。比如在欧洲,现在大家都觉得欧洲的汽车公司比中国公司还要推广EV,为什么?这也是罚款条款导致的。据说按2020年欧盟的量及油耗,到2030年要面临600亿欧元的罚款(如果不做EV的话)。所以是另外一个手段。如果没有这个政策,消费者会不会买你的新能源车?
Total Cost of Ownership(总持有成本),一辆车,传统的车,初始购置费用大概占了整个生命周期的40%左右,其他35%是燃油的钱、10%是保养的钱、15%是保险。
我们做这样一个假设,一个我们销量最大的A级家用轿车,一个传统车大概售价,我们说质量相当的车大概10万元左右,一个电动汽车BEV 400公里左右的大概售价在15万元左右,这是目前的状态。这是购置成本,我们讲的购置净成本。我们计算看5年10万公里这样的周期,5年10万公里以后的净成本,实际是你的新车成本减残值。假设电池从去年的1000元人民币/度左右,到2025年可以做到600元/度左右,按照这个,我们做了一些假设。大家可以看到,目前这个阶段即使厂家不赚钱、国家有补贴,因为残值不高,因为电池的成本比较高,跟传统的内燃机车比,在现在这个时间点,纯电动Total Cost of Ownership是没有优势的,就是用户正常状况下是不会去买新能源车。
能够改变它的最重要的因素,第一,是电池成本快速下来;第二,是纯电动车的残值要上来,残值上来意味着使用时间延长、意味着可靠性提高、电池衰减降低,你要让用户觉得二手车是有价值的;第三,是单位百公里电耗要下去,对电池需求依赖要降低。这几个因素是有可能促成纯电动车在2025年的Total Cost of Ownership低于传统动力车。如果到那个时间点这个情况能够出现的话,我们所有的政策性措施都可以不需要了。
刚刚讲了很多技术路线,我们上汽对外官方宣传一直这样说,我们三个技术路线都在努力,我们在插电混动和纯电动上努力实现规模化销售,在燃料电池技术上探索商业化的示范运行和小批量的生产,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摸索燃料电池堆的技术进步。但事实上,我们在做法上是有一些差异的,大家注意我们上汽早几年的车主要卖的PHEV车,到去年开始我们的EV车有一定的量。
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就是刚才前面那个原则,早几年的时候Total Cost of Ownership PHEV比EV要好得多。第二,市场端,消费者的需求,虽然在北京我们PHEV就卖不了,但是在上海、在广州、在深圳、在杭州,最近的2017、2018、2019年,既有PHEV车、也有EV车,而且同一个车的尺寸性能差不多相当的情况下,从我们真实的个人用户购买这个车的比例来看,我们PHEV的接受程度要高于EV的接受程度。为什么呢?我们来做一个分析,PHEV有这样一个差异化的优势,跟EV比,当EV的电池用完了急需要充电的时候,如果找不到充电就动不了,但是PHEV有这样的应急能力,跟HEV比成本并没有相差很多。这是我要告诉大家的,上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大规模生产的HEV车强混。为什么?最大的原因,就是HEV的电池很贵,虽然只需要2度电,但是功率需求要100千瓦,就是50倍C。我们尝试用各种途径,包括找全世界的电芯供应商来跟我们商量怎么样做这个电芯,但是发现我的目标是要做到1000美元的物料成本,这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PHEV的电池相对竞争没有EV那么激烈,但是还是比较激烈的,我们创造了一些解决方案。它跟HEV的电池比,PHEV电池是10度电,但是我的总成本并没有增加很多,接下来往下发展就差不多了,也许就增加两三千人民币就够了。但是对用户来说,日常的通勤可以用纯电来进行,使用成本会大幅度降低,这跟传统车相比有一些优势,当然我们可以具体看一下。
(见PPT)这张图是印证我刚才说的,用户开EV车出去跟开PHEV车出去他的心理焦虑、活动区间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我们在上海地区注册的、在上海卖掉的EV车、PHEV车的活动范围,红点就是这些车子跑到的区域。可以看出,PHEV的活动范围远远超过EV车,EV基本上上海市区跟崇明区,节假日周末就到崇明走走,再往南杭州已经到了极限。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合肥有一个比较多的点,是因为我们有一批在上海注册的EVCard(环球车享)拿到那边去做运营了。PHEV车活动范围基本上跟传统车的活动范围相类似,没有差别,所以使用便利性PHEV还是优于EV的。
第二,真实的油耗。刚才杨院士说有一些PHEV车主从来不充电,是有这样的情况,因为没有充电桩。在上海,必须要安装充电桩,PHEV车才能上牌照,所以这种人占的比例是很低的,除了像最早有一批e550拿来做专车的运营车辆,那是另外一回事。我们的公司里面大概有几百位员工买了PHEV车,他们真实的油耗,告诉我的数都是低于1L的,当然他们条件是很好的,因为在家里能充电、在公司也能充电。我们这个数据是所有数据的综合,可以看到,我们的eRX5 PHEV版的,真实的平均油耗是3.8L/100km,但是我们同样的传统车的真实油耗应该是在10L左右,相对传统燃油车来说还是少烧了大量的化石能源的,还有像路权、驾驶平顺性这些方面的优势。
总结来看,随着补贴的退坡以及消费者对PHEV接受程度的一些变化,我们现在做了这么几件事情:第一,用什么样的技术来支撑,使得我们的新能源车的Total Cost of Ownership能够跟燃油车进行PK,这就是我们核心的PHEV的技术,包括电池跟驱动系统。第一代早期的做法,我们花了差不多10年时间才成熟,但是成本的压力非常大,所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的驱动系统在进行替换,我们的电池系统也在进行替换。早期一个10度左右的PHEV电池要4-5万元,现在10度左右的PHEV电池在1.5万元以下。这个驱动因素最主要的是被政策倒逼的,我们将来要跟燃油车竞争恐怕还要继续努力。另外驱动系统,从原来的双电机,我们有串联、有并联,叫混联系统,这是上汽特有的技术,现在开始已经陆续用单电机来驱动,这样能够带来成本上很大的优势。但是问题是控制变得更复杂了,要实现原来的性能,机械上面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了,但是没有办法,要生存就得要有成本上的优势,所以我们还会继续努力。现在正在做的我并不是最满意,我们还要花1—2年的时间把它进一步集成化,把驱动系统做到跟一个8AT差不多的价钱,这是我们的目标,这个会在两年以后实现。到两三年以后,等我们的电气系统和驱动系统稳定了以后,我们有信心在PHEV上完全可以实现对传统燃油车总拥有成本的综合优势。
刚刚讲到电动车,不知道别的整车厂情况怎么样,我们去年的销售并不是非常理想,同时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已经使得我们只有理论上的毛利了,再往下降、补贴再往下退,不大规模降低成本或者不找新的出路是没有办法的。去年我们做了一件事,下半年开始我们尝试在英国卖我们的MG EZS,这是一款纯电续航里程335公里的一个SUV,没想到反映非常好。受这个鼓励,上汽的国际业务部又把它带到欧洲市场试水,效果很好。同时我们在泰国、印度工厂开始在当地生产跟销售我们MG品牌的车了,那些同事也非常感兴趣,非常积极把它带了过去,结果反映也很好。这几个市场从人均收入水平来看有很大的差异的,印度、泰国的收入还不如中国高,但是我们车的售价远远高于国内市场,而且销量这一款车型这几个市场加起来比国内市场大好几倍。受这个影响我们会继续往这方面努力,把我们其他的更好的车型介绍到这些市场去。
降低成本很大程度上跟摊销非常有关系,我们现在捷能有将近500个工程师,一年的人工成本2.5亿,还有开发成本,如果一年只卖10万套,大家可以做一个非常简单的测算,只卖10万辆车,每辆动力系统的摊销成本就是2500元,这个是人工摊销,再加上开发的摊销,每套可能要摊三四千、四五千元,是没有竞争力的。上汽希望一方面跟产业链合作,另外一方面也很愿意跟我们的同行来分享我们的技术。你加入进来,如果你的技术好我也可以用你的,这样能够从规模上来获得一定的成本节约。归纳起来,一个是技术进步来实现成本的降低,一个用规模优势来摊销成本,创造更有价值的产品,赢得市场的需求。所以我觉得,从这几个方面综合的努力来看,我觉得我们无论是PHEV、EV,都还是有很好的机会能够实现长远的目标。
相关新闻
2020-01-13 19:55:46
【百人会】李高鹏:新能源客车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李高鹏在会上指出2019年是汽车行业极不平凡的一年,面临巨大的压力,也处在一个转型发展的攻坚期,是一个变化最快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要我们抓住汽车行业电动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化危为机,变压力为动力,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行业上下游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为我国汽车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公众的美好出行贡献一份力量。
2020-01-13 19:45:06
【百人会】赵昌文:技术的发展会直接决定着未来的前景
世界和中国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或产业变革的进程之中。其实无论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或产业变革,还是过去曾经发生的几次产业革命,汽车从来都不曾缺席。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到今天,我们更多人认为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汽车不但不曾缺席,而且都是每一次工业革命里面的主角。
2020-01-13 16:03:19
【百人会】张彤:科力远在商用车领域的混合动力技术开发
会上科力远混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CTO张彤谈道,商用车这几年越来越迫切,第一个我们碰到的问题是路权的问题。现在很多的城市里面开始限制所谓的黄牌车,你想拿到蓝牌要么是你的排放或者油耗过关,要么你是新能源汽车。柴油机,轻型卡车,4.5吨以下的卡车面临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路权没有了。
2020-01-13 15:07:02
【百人会】王都: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新能源汽车的流通体系
大家都在做新能源汽车,什么是新能源汽车呢,如果新能源汽车只是跟传统汽车的驱动、操控系统不一样,那我们认为它不够新,它也没有太多的优势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很多不确定性可能会下一步刺激市场,这些不确定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就是消费者的需求,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谁就能够把握住这个市场。
2020-01-13 14:57:16
【百人会】万鑫铭:外界评价与消费市场的关系
会上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万鑫明说道:做新能源汽车的人和整个产业链的人要对市场敬畏,我们也要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
2020-01-13 11:34:40
【百人会】Steve Haywood:塔塔科技的未来出行工程研发
2050年的时候我们要实现“三零”目标,我们现在正在朝零排放的目标前进,特别是在城市环境中,我们也要实现第二个目标,就是零事故,主要是和无人驾驶、智能系统碰撞识别系统等等相关的,最后我们想实现零交通堵塞的目标,涉及到我们需要如何去管理这个环境、基础设施,特别是在这种大城市的环境中。
2020-01-13 11:23:59
【百人会】任国勤:智电汽车供应链质量安全合格评定体系的构建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认证三部处长、高级工程师任国勤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跨界产品进入到新能源汽车的配套,基于车规级要求评价体系构建和推广非常重要。
2020-01-13 11:10:59
【百人会】王江明:零跑汽车的车载智能化系统架构
会上零跑汽车电子研发负责人王江明谈道,目前我们采用深度学习的算法。我们知道深度学习的算法需要靠数据的积累,我们相信经过数据的整体积累,自动驾驶的感知目标检测会变得越来越准确。
2020-01-13 10:43:01
【百人会】欧阳明高:优胜劣汰将推动新能源汽车时代早日到来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认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补贴退坡引发了行业阵痛,但是技术经济性决定的发展前景已经非常明朗。国际竞争就在眼前,带来更大挑战。竞争是优胜劣汰,将推动新能源汽车时代早日到来。
2020-01-13 10:35:29
【百人会】汪青峰: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领域的探索和实践
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青峰认为,增量性市场已经没有原来那么强劲,更多的是存量市场的转化,大盘的市场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没有以前那么高速增长,整体大盘和新能源市场面临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