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搜 索

低调扩能 奥迪在华争锋奔驰宝马

2011-06-09  新闻来源:时代周报  新闻作者:   新闻编辑: 尚志

  “奥迪Q5有多少卖多少,即便加价,订单仍是厚厚一沓,但宝马X1和新5系也是如此。”一位同时经营上述两个豪华品牌的投资人称,“每个公司都是赢家。”

  必须看到棘手的一面是,产能瓶颈一直同时困扰着德国三大高档汽车制造商。订单比经销店所能得到货源的增长更快,这通常会引起买家的抱怨,降低消费者满意度指数的结果还在其次,更糟糕的是,过长的预定周期很容易让买家彻底倒向竞争者的怀抱。毕竟汽车不像ipad那样看起来无可替代,没有哪个制造商愿意被产能拖住后腿。

  奥迪就在一场于年初发起的停产扩建中将其在华产能悄然提升至30万辆,使之无限接近那个庞大的三年百万辆计划,当然,这只是“2015战略”的头一步。

  停产扩建一个月

  与奔驰和宝马都急于将其在华扩建产能的计划张告天下相比,奥迪像个失语者。直到上一个总装车间在2009年9月落成投产之际,外界才得知A4L和Q5将在此共线生产。但这毕竟只是个总装车间,冲压、焊接、涂装—四大工艺中其他三项生产压力,对奥迪而言并无缓解。如果不能迅速提高产能,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蚕食是迟早的事。今年第一季度,奥迪在华市场份额从此前的40%跌至30%。

  不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长达一个月的停产扩建所致。2月开始,一汽-大众实施了建厂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复杂程度最高的产能提升改造工程。

  “按照原计划,打算利用春节那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但后来发现一周的时间不够,最后花了5个星期的时间对奥迪的生产线进行了改造,结果A4L、Q5有5个星期是没有进行生产的。”奥迪(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德睿称。

  他们重点改造了A4L与Q5共同的总装生产线,并由此获得了30万辆年产能,此前则仅为20万辆,以致那个三年百万辆的庞大计划备受指责。

  4月,一汽-大众奥迪国产车型重新以绝对领先的销量占据各自细分市场,其中奥迪A4L销量增至5889辆,创造了新的销售记录;奥迪Q5同比增长高达43%。“德国和中国是奥迪的两个本土市场,”冯德睿在一份简报中称,今年1至4月,中国市场售出了87000辆奥迪品牌汽车,而德国的这一业绩仅为78500辆,被中国甩下。事实上,截至上月,奥迪在华销量已经连续三个月创造新高,起初设定的28万辆目标,再次变得唾手可得。

  产能竞赛

  奥迪一直喜欢对新的投资计划秘而不宣,其实其他制造商也是如此,过早地被对手察觉动向不是什么聪明的做法。

  在华产能瓶颈一直同时困扰着德国三大高档汽车制造商。奥迪能够凭借一汽大众协调内部生产计划,或是将部分共线制造的大众车型转移至其他生产基地以缓解压力。4月和5月,长春市一批汽车项目相继开工,其中投资18亿元的大众EA888项目,便主要为迈腾、高尔夫、奥迪配套该系列发动机,投产后年产量高达30万台。

  单打独斗的奔驰和宝马则没那么容易,他们推进中国本土化的欲望比前者强烈得多。当奔驰抛出2015年在华产销30万辆、国产车型占比70%的计划之后,上月19日,宝马集团宣布其对第二工厂的投资项目由起始阶段计划的5.6亿欧元增至10亿欧元,以加快冲压车间、新涂装车间和新工厂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使该工厂尽早具备年产20万辆的产能,位于大东区的第一工厂也将争取达到10万辆规模。这意味着,华晨宝马将在中期就拥有30万辆总产能,而非此前设定的2020年。

  只是,通过这一轮产能竞赛击败奥迪仍非易事。

  “我想未来不管竞争怎么激烈,市场变得好与坏,我们都会以我们一汽-大众奥迪本地化、国产化的优势去满足客户需求。”奥迪销售事业部执行副总张晓军告诉记者,“一旦某个产品在中国预期到很好的市场,我们就把它拿进来国产。”

  由于零部件的高通用率,奥迪的产能扩张一直与大众如影随形,这一策略在一汽大众兴建的南方基地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国产Q3的投产时间便与同样设定在2013年建成的佛山工厂不谋而合。

  吸金大战

  虽然奥迪也将盈利能力视为“2015战略”的关键指标之一,眼下最赚钱的高档车制造商仍非宝马莫属。

  宝马集团日前宣布,由于旗下改款5系轿车销量的激增,该公司的单车利润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记录。2011年第一季度宝马公司从每辆售出的汽车中平均获利4462欧元,该数据超出了其主要竞争对手奥迪汽车和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奥迪和奔驰的平均单车利润分别为2981欧元和4145欧元。

  众所周知,中国在去年成为宝马5系的最大市场。

  中国高档汽车市场不断增长,这种乐观情绪已经很难被压制下去。在分析师们看来,这一领域在未来几年的增幅都将保持在25%以上,远远高于普通消费水平的轿车市场。

  没有哪个制造商愿意被产能拖住后腿,即便所有公司都把中国原材料上涨和人工成本增加的压力写进预测报告,而这种状况的延续将使他们在中国经济明显放缓时可能面临的产能过剩。

  “就目前来说,在中国的任何战略都是制胜的战略,你无法断言谁输谁赢,因为所有人都是赢家。”华晨宝马的一位高管说,“逐渐地,你就会面对产能过剩的局面,这是汽车业的常态。当然,将中国作为一个制造基地向其他市场出口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今年第一季度,宝马集团在全球范围售出了38.3万辆高档汽车,息税前利润(EBIT)高达19亿欧元。奥迪同样从中国对高档车的强劲需求中获益,1-3月盈利翻倍至11亿欧元,累计销量31.26万辆。

[NextPage]

相关新闻

2025-04-16 09:11:25

共探产业新未来!2025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大会精彩开幕

2025年4月11日,第八届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大会在中国成都隆重开幕。本次大会由电车资源、绿色重卡主办,汇聚了来自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众多专家、企业代表,围绕着新能源物流、重卡等细分领域,通过多场主题论坛、分享会、峰会及颁奖典礼等活动,深度探讨产业发展趋势,共商行业发展大计。

2025-04-16 09:06:51

谋新篇,启新程!第八届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大会圆满落幕!

4月12日,为期两天的2025第八届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大会在四川成都圆满落下帷幕。

2024-12-18 08:57:07

2024第八届绿色城配大会暨新能源重卡运营大会精彩开幕!

12月14日,“2024中国新能源重卡运营大会暨第八届中国新能源物流车绿色城配大会”在广州隆重开幕!

2024-12-18 08:46:59

价值重塑、创变突围!第八届中国新能源物流车绿色城配大会圆满落幕

2024年12月15日,备受行业瞩目的由电车资源主办的“2024第八届中国新能源物流车绿色城配大会”在广州圆满落幕。作为新能源物流车行业的“风向标”,本届大会以“内卷下的价值重塑与创变突围”为主题,吸引了来自行业专家、物流与商流大咖、全国经销运营商、货运平台巨头、主机厂、核心零部件企业精英以及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等600人参与,近30款产品参展,并获得超10万人次的在线直播关注。

2024-11-19 14:39:06

长安凯程品牌战略全面焕新,开启数智新能源商用车新篇章

在电动化、智慧化、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商用车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11月15日,在第二十二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盛大启幕之际,长安凯程举办“数智商用 向新而行”品牌战略发布会,加速向数智新能源商用车科技品牌转型。长安凯程将依托长安汽车“香格里拉、北斗天枢、海纳百川”三大计划形成的技术优势,逐步在商用车上应用搭载高性价比技术,实现商用车与乘用车科技平权,让全球商用车用户享受到技术进

2024-11-16 12:02:38

一张图看懂长安凯程品牌战略发布会

2024-10-14 10:42:15

会议通知|“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预测云论坛”邀请函

2024年,汽车行业正面临巨大变局,全球经济放缓,消费者需求和购买力发生显著变化。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和政策调整,给企业带来不少挑战,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虽前景广阔但压力巨大。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科瑞咨询将举办第六届中国汽车产业趋势预测研讨会,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法规、乘用车、商用车和新能源市场趋势预测,并对商用车各热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洞察市场机会,

2024-09-26 15:05:25

硬核擂台 荣耀之战 | NEVC2024第九届挑战赛隆重开幕!

9月23日,由电车资源主办、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NEVC2024第九届中国新能源物流车挑战赛”在重庆机动车强检试验场隆重开幕。

2024-09-26 14:56:03

科技降险、无人驾驶、智能与安全、重卡...... 2024中国新能源商用车技术大会讲了啥?

9月24日,由电车资源主办,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车研)提供技术支持的2024中国新能源商用车技术大会在重庆隆重召开,本届技术大会以“向「新」发力,以「质」为先”为主题,来自物流车/重卡主机厂、零部件企业、自动化技术应用企业等22+行业大咖、技术专家,围绕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新需求、正向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发展趋势等热点话题展开分享,为大家描绘了新能源商用车未来

2024-08-01 19:28:32

新能源物流车哪家强?NEVC2024挑战赛等你来揭晓

近年来,新能源物流车市场渗透率不断增长,应用场景持续扩大。车企的竞争能力也逐渐向广度、深度双向延伸,市面上推出的新能源车产品不胜枚举。

图片新闻

MORE >

数看车型

MORE >

数看卡车

数看客车

品牌查看

MORE >

卡车品牌

客车品牌

热点新闻

MORE >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专题报道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