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搜 索

挖角国企外企 高管纷纷“逆流”民企

2010-08-23  新闻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新闻作者:   新闻编辑: 尚志

  “真没什么可谈的,我前两天才过来,名片都还没印好。”在华泰汽车山东荣成总部,华泰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徐超笑着说。徐超的上一份工作是华晨汽车公关处处长,抛弃国有企业的“铁饭碗”,转投地位看上去更低的民营车企,被很多人认为是大胆的决定。

  2009年底,原华晨金杯总裁、华晨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刘志刚加盟华泰汽车。

  “民营企业平台比较好,过来就有职位,空间大,不像国企或者合资公司里你只是颗螺丝钉。”浙江民营车企众泰汽车一位高管对本报表示。他认为,随着民营车企向乘用车市场转型,高管人才“逆流”向民营车企的现象会更加普遍。

  2009年以来,不少国有企业和外资公司的企业高管,把民营企业作为职业突破的方向,这使得民营企业的高级管理和技术类人才需求得到满足。

  而反观2003年~2008年中国汽车界人事的变动,无论顾镭、赵福全还是汪大总,那就是他们回国的线路均是首选国企。

  尽管民营车企公司规模、销量无法与国有汽车公司相比,但在吸引人才上,民营车企却是不遗余力。

  众泰汽车高管王威对本报记者表示,该公司聘请的高级技术人才年薪可达100万元以上。而这些人一旦回到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得到民营企业般的重视,薪资也会低很多。

  “薪酬通常会更高,不然挖不动,尤其是海归的高级工程师,年薪拿到100多万很轻松。民营企业对技术的渴望程度非常高,这点不像国企和外企。”王威说。

  民营企业家为了吸引人才,有时甚至会动用期权,这在国有和外资企业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在国有企业做,通常需要10多年才能熬到高级管理层。但到民营企业,一来就给你一个平台和位置,让你带团队,掌实权。不像合资公司里,个人只是庞大机器上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

  盖世汽车网近期针对汽车公司高管人才流动所做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与国有企业和外资公司相比,民营企业在薪酬待遇、利润分红、发展空间、晋升机会四个方面被认为机制更优秀,更能吸引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不同类型企业的人才在交互流动,但却基本遵从了自主品牌人才流向自主品牌,合资公司人才流向合资公司的规律。

  “自主品牌和合资公司几乎是两套体系,两套不兼容的文化和游戏规则。所以我们再择业的时候,往往也只能选择同样的阵营,去另一个阵营,往往会非常不适应。”吉利汽车旗下华普品牌一位高层表示。

[NextPage]

图片新闻

MORE >

数看车型

MORE >

数看卡车

数看客车

品牌查看

MORE >

卡车品牌

客车品牌

热点新闻

MORE >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专题报道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