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部署燃料电池汽车综合应用生态建设。超前部署省内燃料电池汽车发展,面向氢能的全生命周期应用,设置政府引导建设和商业化运营综合示范区。率先开展公共交通、租赁等领域的示范应用,落实商业化运营组织管理、政策保障等措施,探索互联网与新能源深度融合的氢燃料汽车创新商业模式。创建产业相关集聚与应用示范园区,提升产业链创新活力,吸引人才、资金和上下游企业进一步集聚,大力推进制氢、运氢、加氢等国内外优势资源整合与良性互动,积极申请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试点示范。紧紧抓住氢燃料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引导性机遇,谋求在若干领域取得先发优势,确立海南在加氢设施建设、示范运营、测试开发、应用评价等细分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助推规模化和商业化市场进程。
7.创建“旅游岛+汽车社会”国际化大生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根本需求,引导企业挖掘多元化需求,创新出行和服务模式,促进产业链向后端、价值链向高端延伸,拓展包含交通物流、共享出行、用户交互、信息利用等要素的网状生态圈,推动向生产服务型和交通出行服务商转变。鼓励发展汽车金融、二手车、维修保养、汽车租赁等后市场服务,促进汽车文化、赛事、论坛、会展等其它相关服务业同步发展。结合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要求,创新性、高标准建设一批汽车文化旅游综合体、特色产业小镇、主题公园等。引进科研、赛事、院校、会展等国际领先企业服务机构,促进产业链要素集聚,打造业态丰富、品牌集聚、特色鲜明的汽车+旅游胜地。研究制定空间规划、土地供给、资源利用等政策措施,支持重大汽车文旅项目建设。
(六)建成总量适度富余、结构合理的能源供应体系重点开展车用全生命周期绿色能源应用示范专项工程,推进氢能源应用示范专项工程。
1.打牢能源综合供应的重要支撑基础。坚持“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减少车辆使用端的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加快构建安全、绿色、集约、高效的汽车交通领域清洁能源供应体系。综合考虑工业、商业、民用、交通运输和军民融合协同联动,构建以核电、气电、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清洁能源发电和供应体系。推动绿色能源示范省建设,创新打造清洁能源汽车、绿色交通和智慧能源联动范例,实现有效衔接和协同推进。切实结合全省电网主网结构建设和城乡电网智能化升级改造工程,支持海口、三亚、洋浦等重要负荷中心和具备条件的市县、工业园区、特色小镇,创新开展清洁能源汽车与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储能、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示范项目。以2020年、2025年、2030年规模化清洁能源汽车使用的能源需求为根本,实现能源供应全生命周期清洁化。、
2.电力能源保障。打造安全稳定绿色智能电网,实现全省“双回路跨海联网、双环网沿海覆盖、三通道东西贯通”电力主网架格局,建设坚强海南电网。落实国家智能电网试点,结合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能源生态创新模式,积极发展规模化分布式储能,变革能源系统运行调度模式,提高电力系统调峰和消纳可再生能源能力。
3.天然气能源保障。坚持供输一体、输配协调的发展原则,以南海大开发和登陆气源为依托,科学布局全省天然气管网建设。完善天然气调度体制机制,加大天然气汽车用气配额,提高应急设施储备能力,保证供气安全可靠。
4.氢能源供给布局。加快研究海南省氢能源发展方案,在具备基础条件的海口、三亚等周边区域,开展氢能运用示范园区建设,配合氢燃料汽车的示范运营和超前规划市场化运用能源需求。加快推进绿色能源革命,强化智慧能源技术创新,在天然气、光伏、核能等能源制氢领域,加大力度支持研发和产业化运用。提前布局氢能产业和加注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明确规划战略意义,形成省内部门协同、上下市县联动态势。坚持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将规划蓝图作为全省长期清洁能源汽车发展工作的指导准则。构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的规划层次,分层分级落实。出台省市两级联动实施方案,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及时调整制度,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相关实施策略,并指导近期推广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的编制,实现规划动态维护。相关部门及各市县继续完善规划体系,按照“目标-策略-机制”的逻辑框架,建立起与总目标、长远愿景相对应的推广策略,强化规划的实施政策和机制,有效保障总体规划的实施和总目标的实现。
(二)完善领导和推进体制
建立全域汽车清洁能源化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一把手领导担任小组长,各部门、各市县一把手担任小组成员,确保组织高效运转。完善“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明确各级、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与权限,强化各级分工协作和部门协调配合。建立多元化的区域协调机构和区域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跨界地区的协同发展。发挥联席会议组织机制作用,成立各市县动态沟通互动小组,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发挥互通优势,鼓励争先创优。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推广模式,发挥各类跨地区合作组织的作用,推进非政府间区域合作。深化与国内外行业第三方权威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省级清洁能源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以政府购买服务和联合共建等多种形式,全面支撑规划实施和中长期工作。
(三)强化与环境、交通协同联动
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总体部署,保持国内领先地位,提前实施并严格执行最新机动车排放和车用燃料标准,建立实施汽车排气检测与维护制度。鼓励使用汽车清洁能源化,推广使用节能环保车型,以市场化手段推动老旧、高排放汽车淘汰更新。提高城市规划和交通布局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合理建设布局城市道路、停车场、加油站、充电站(桩)等基础设施,大力建设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促进汽车共享经济发展,全方位提高汽车使用效率。
(四)构建创新型财税金融政策支撑体系
依托各类产业投资基金、汽车产业联合基金等资金渠道,以创新和绿色节能为导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贯彻购置补贴、运营补贴等财政税收激励政策。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各自优势,加大对清洁能源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能源加注基础设施、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
相关新闻
2025-04-16 09:11:25
共探产业新未来!2025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大会精彩开幕
2025年4月11日,第八届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大会在中国成都隆重开幕。本次大会由电车资源、绿色重卡主办,汇聚了来自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众多专家、企业代表,围绕着新能源物流、重卡等细分领域,通过多场主题论坛、分享会、峰会及颁奖典礼等活动,深度探讨产业发展趋势,共商行业发展大计。
2025-04-16 09:06:51
谋新篇,启新程!第八届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大会圆满落幕!
4月12日,为期两天的2025第八届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大会在四川成都圆满落下帷幕。
2024-12-18 08:57:07
2024第八届绿色城配大会暨新能源重卡运营大会精彩开幕!
12月14日,“2024中国新能源重卡运营大会暨第八届中国新能源物流车绿色城配大会”在广州隆重开幕!
2024-12-18 08:46:59
价值重塑、创变突围!第八届中国新能源物流车绿色城配大会圆满落幕
2024年12月15日,备受行业瞩目的由电车资源主办的“2024第八届中国新能源物流车绿色城配大会”在广州圆满落幕。作为新能源物流车行业的“风向标”,本届大会以“内卷下的价值重塑与创变突围”为主题,吸引了来自行业专家、物流与商流大咖、全国经销运营商、货运平台巨头、主机厂、核心零部件企业精英以及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等600人参与,近30款产品参展,并获得超10万人次的在线直播关注。
2024-11-19 14:39:06
长安凯程品牌战略全面焕新,开启数智新能源商用车新篇章
在电动化、智慧化、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商用车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11月15日,在第二十二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盛大启幕之际,长安凯程举办“数智商用 向新而行”品牌战略发布会,加速向数智新能源商用车科技品牌转型。长安凯程将依托长安汽车“香格里拉、北斗天枢、海纳百川”三大计划形成的技术优势,逐步在商用车上应用搭载高性价比技术,实现商用车与乘用车科技平权,让全球商用车用户享受到技术进
2024-11-16 12:02:38
一张图看懂长安凯程品牌战略发布会
2024-10-14 10:42:15
会议通知|“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预测云论坛”邀请函
2024年,汽车行业正面临巨大变局,全球经济放缓,消费者需求和购买力发生显著变化。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和政策调整,给企业带来不少挑战,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虽前景广阔但压力巨大。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科瑞咨询将举办第六届中国汽车产业趋势预测研讨会,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法规、乘用车、商用车和新能源市场趋势预测,并对商用车各热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洞察市场机会,
2024-09-26 15:05:25
硬核擂台 荣耀之战 | NEVC2024第九届挑战赛隆重开幕!
9月23日,由电车资源主办、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NEVC2024第九届中国新能源物流车挑战赛”在重庆机动车强检试验场隆重开幕。
2024-09-26 14:56:03
科技降险、无人驾驶、智能与安全、重卡...... 2024中国新能源商用车技术大会讲了啥?
9月24日,由电车资源主办,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车研)提供技术支持的2024中国新能源商用车技术大会在重庆隆重召开,本届技术大会以“向「新」发力,以「质」为先”为主题,来自物流车/重卡主机厂、零部件企业、自动化技术应用企业等22+行业大咖、技术专家,围绕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新需求、正向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发展趋势等热点话题展开分享,为大家描绘了新能源商用车未来
2024-08-01 19:28:32
新能源物流车哪家强?NEVC2024挑战赛等你来揭晓
近年来,新能源物流车市场渗透率不断增长,应用场景持续扩大。车企的竞争能力也逐渐向广度、深度双向延伸,市面上推出的新能源车产品不胜枚举。